如何更好发挥民间艺人的作用

2022-05-15 14:00:06 | 浏览次数:

民间艺人是民间艺术得以展示和流传的主体,也是民间艺术得以繁荣和发展的主导力量。近一二十年来,一些地区的民间艺术在其发展的道路上遇到曲折和坎坷,甚至萎缩和衰亡,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民间艺人的匮乏,特别是一些有影响的民间老艺人相继辞世,而又后继无人,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为保护和振兴民间艺术,开发和利用民间艺术,让民间艺术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辽阳市的群文工作者对民间文化现状进行了调研和探索,搜集和发现了一批行将湮灭的民间文化。与此同时对民间艺人的地位和作用重新进行认识和评估。

发挥民间艺人自身的一己之长,为公众服务,在使群众得到娱乐享受的同时,宣传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为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景观。通常,民间艺人在乡村成分散状态,除了过年过节的舞龙耍狮等活动是集体活动外,平时很少有集体活动。因此,为了集聚和加强民间艺术的整体力量,形成乡镇特色文化,一些乡镇在挖掘本地民间文化资源的同时,对当地某些民间艺术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和评价,组织和培训一支有特色、有凝聚力的民间艺术队伍,进行经常性的创作排练和演出也是群众文化工作者所应做的。如弓长岭常由文化站牵头,在几个老艺人的带动下,组成了一支以唢呐吹奏为主的民间吹打乐队,许多原先没有音乐细胞的中轻年农民,加入了乐队之后,通过刻苦学习和排练,居然也掌握了一技之长。县文化馆又对这支乐队给予辅导,提高了演奏水平。这支农民吹打乐队已成了该乡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骨干,每当排练时村民们就来围观,正式演出时更是热闹非凡,为枯燥贫乏的农村文化生活注入了活力。这支吹打乐队也有一定市场经济头脑,为农家的红白大事、乔迁新居吹打,为集镇的新店开张助兴,收取适当的酬金,由于有一定经济收入的润滑,乐队在活动中得到了巩固。

历史上的专职民间表演艺人,为了生存,是以演出作为谋生手段的,他们走村串乡,为群众演出,收取微薄的观赏费,也有在戏台、茶店、祠堂等公众场地演出的。无论哪种演出形式,这几十年来都不断地锐减。但也有一些民间艺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思考和探索,摸索出一些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演出形式。如辽阳县的王长世,是一个优秀的唢呐表演家,他的唢呐表演曾获得国家级大奖。他是一名唢呐演奏个体户,长年累月在农村演出。为了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除了深入农村家庭中演出(往往是生日、婚礼、乔迁新居或其他喜庆主事)之外,还组织其他唢呐演奏者组成了王家鼓乐班,并与有关部门或单位(如地税、计生、农林、水利、科技、电力、环保、教育等)签订协议,由这些部门出钱包下他的演出,他则按照这些部门的宣传要求(如宣传公民纳税意识、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农村科技知识等),自己编排节目,在预定的时间和范围进行演出(通常都在农村,也有学校、企业或其他公共场所),并要达到一定的观众人数。完成了指标,就能得到这些部门支付的一笔演出费(对这些部门来说,这是支付了一笔广告宣传费)。由于他的名气大、演艺高、对群众有召集力,所以能受到较好的演出效果。

现今健在的民间艺人,很多人年事已高,艺人的青黄不接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怎样不使一门艺术由于艺人的辞世而失传呢?培训艺人的接班人,在老艺人的传帮带下涌现更多的艺术新秀,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如辽阳市辽阳县,其鼓乐艺术在辽宁省首屈一指。原来,鼓乐是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逢年过节,婚事喜庆,当地群众都要请鼓乐班子演奏庆贺,这一习俗代代相传,长盛不衰。但是后来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尴尬处境,村中会传统乐曲的人寥寥无几。镇文化站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市艺术馆的支持下,开展了一个长期的振兴鼓乐活动,特别从培养人才着手,把这些鼓乐老人请出来,传艺带徒,手把手教导。

尽管我们现在已经逐渐开始加强对民间艺人的保护意识,仍有许多民间艺人已进入人生暮年,他们或体衰力弱、或疾病缠身,而只能闲居在家,已不能想过去那样从事民间艺术活动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一技之长没能传给下一辈,因此面临失传的危险。现在再进行“临阵磨枪“式的传帮带已经不大可能了,唯一可以补救的,就是要加紧采录、记述、整理他们的艺术技能、经验、经历,把潜藏在他们大脑中的艺术记忆挖掘出来,并尽可能地进行录音、录像,使这一份份的艺术瑰宝不致消失而作为遗产留传下来。这一办法尽管是无奈之举,却也是化被动为主动。我市出于建设文化名市的需要,十分重视民间文化的作用,并且特别强调对民间艺人智能宝库的抢救发掘。如为了与历史名城相适应的文化底蕴的展示,在组织文化工作者调查民间文化资源的同时,把对民间老艺人濒临绝种的小区域特色艺术列为采访调查的关键和中心。又如,在编写本市的《群众文化志》、《辽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志书中,就采集了不少在世的民间艺人的实际材料。有的采访不久艺人就去世了,有的未能赶上(只差了几天或几月),就造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对老艺人的艺术抢救发掘,实在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幸而我们抓紧开展了该项工作,从而在今年民间老艺人锐减的情况下,还是抢救、保存了一批宝贵的“绝代”资料,为某些民间艺术种类的起死回生准备了“克隆”(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克隆”基础上的创新)的必要条件。

因此,我有理由认为,在很多时候,民间艺人是我们与人民群众思想交流的重要纽带,因此发掘保护民间艺人,将他们组织起来,通过更加专业系统的学习以后,将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

推荐访问: 艺人 发挥 民间 更好 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