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秦皇岛水产养殖生态循环模式的构建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秦皇岛市的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非常严峻。本文立足于秦皇岛市水产养殖现状,力求构建秦皇岛市水产养殖生态循环模式,以期为秦皇岛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秦皇岛市 水产养殖 生态循环
中图分类号:S9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632070
座落在渤海湾的秦皇岛市依燕山山脉而建,气候宜人,风景优美。改革开放以来,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中心的秦皇岛市,贯彻海洋开发战略,海洋水产养殖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秦皇岛市也面临着海洋生态环境被污染破坏的危机。基于此,本文立足于秦皇岛市水产养殖现状,力求构建秦皇岛市水产养殖生态循环模式,以期为秦皇岛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1 秦皇岛市水产养殖的发展现状
秦皇岛市拥有162.7km总长的海岸线和2114km2(0~20m等深线)的海域面积,海洋生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主要有鲳鱼、鲈鱼、对虾、扇贝等。现有资料显示,秦皇岛市目前有捕撈作业渔场1万km2,其中能够进行水产养殖的浅海5.33万hm2,另有0.33万hm2滩涂适合渔业发展。近年来,秦皇岛市将水产养殖的着力点放在了产业结构优化与建设和谐“海洋牧场”方面,已打造示范区近0.567万hm2,取得了突出的成效。2014年,在秦皇岛市,作为水产养殖支柱的扇贝养殖规模达38846hm2,工厂化海水养殖达到813560立方水体。全年渔业总产量达35万吨,创历史新高,尤其是水产品出口额达3.98亿美元,居河北省首位。上述数据显示,秦皇岛市的水产养殖业经过快速发展已成为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关注水产养殖热潮,更应注意其带来的负效应,那就是对海洋生态的破坏与污染,这样的案例时有发生。例如,2009年6月,秦皇岛市周边海域的海水突然呈浑浊的黄色,这一异常导致全市3.75万hm2浅海的水产养殖业受损,真实的凸显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
从秦皇岛市海洋渔业发展过程来看,水产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养殖规模扩大致使海洋不堪重负,水产养殖病害频发。如2014年,据相关部门监测,秦皇岛市水产养殖中的流行病害发病情况几乎贯穿全年,即使在气温较低的冬季也有流行病害报告,给养殖户带来很大损失;另外,环境污染带来的赤潮频发,水产养殖种质退化等问题也威胁着秦皇岛市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这说明水产养殖的生态循环模式亟需构建。
2 秦皇岛市水产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影响
2.1 水产养殖产生的营养物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当前世界上水产养殖的主要方式为投放饵料养殖,秦皇岛市的水产养殖也是如此。但是,饵料投喂在满足养殖动物需求的同时,也有部分饵料因多种原因未被使用而沉积在水中。这使得饵料投放后产生的无用废料成为污染海洋环境的罪魁祸首。有研究发现,在养殖鲑鱼时,只有81%左右的饲料能被鲑鱼吃掉,其余的饲料则变为废弃物留在水中;同样,在养殖对虾时,其饵料的实用率同鲑鱼养殖接近。这种情况比比皆是,造成了饵料的极大浪费。另外,养殖动物在消化饲料后排放的粪便也构成了海洋污染物之一。由此可见,水产养殖过程中的营养物,即未食用的饲料、排泄的粪便、悬浮颗粒物及其他有机物被随意排出到临近水域后,造成海水水体变质,富营养化情况突出,从而造成海水污染,而这一污染又造成了沿海水域赤潮的发生,变成了恶性循环。
2.2 水产养殖所用的药物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在水产养殖中使用药物已成为养殖常态,正如有学者在其研究中指出的,养殖户为达到治病增产的目的,在养殖中使用的药物多达20多种。这些经常使用的药物多数为化学合成的药物,一部分在投入水中后进入养殖动物体内,另一大部分则直接遗留在水中,长此以往,对海洋水体环境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尤其是养殖户对化学药品的过度使用,不仅杀死水产养殖中的病虫害,而且对海水中的一些有益菌也会造成伤害,导致海洋生态失衡。
药物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很多都是很难逆转的。比较常见的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往往会给海洋环境带来持续的、多方位的影响。如广东等地沿海曾出现过为治理虾的流行病而投放硫酸铜,致使硫酸铜中的铜金属元素污染长期存在的典型案例。
2.3 水产养殖造成的底泥富营养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毫无疑问,水产养殖区底泥中的C、N、P等的含量和耗氧量是偏高的,从养殖区底泥中,经常能找到养殖动物未食用的饲料残渣以及化学药品等物质,这些污染物沉积在水产养殖区底泥中,造成微生物的异常活跃,耗氧量随之增多。正是在这种缺氧状况中,脱氮和反硫化反应突出,从而促使NH3和H2S这些毒物得以产生,并加速藻类的生长,促使养殖区水体呈现富营养化状态。这种情况在使用深海网箱进行集约化养殖的过程中最为常见。在秦皇岛市水产养殖中,底泥富营养化也比较突出。从《秦皇岛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可见,秦皇岛市海水中被活性磷酸盐、无机氮污染的情况比较严重;秦皇岛市海洋局的监测数据显示,底泥富营养化是造成海洋污染的重要原因。
3 秦皇岛市水产养殖生态循环模式的构建路径
3.1 多元立体综合性养殖方法
考虑到秦皇岛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可通过多元综合化养殖的方式构建水产养殖生态循环模式。具体而言,是利用某些养殖动物的生物特性,将其进行共同养殖,实现种间协调促进。这种养殖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共同养殖的动物之间不能互相捕食;养殖的数量应严格控制比例;养殖动物之间在饲料与环境要求上互补,可循环利用。如,将对虾与鱼类、对虾与贝类进行混合养殖,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借助不同物种间存在的相互作用,进行水产养殖体系的优化,可以增加水体容量,降低其对海洋环境的破坏作用。如,通过扇贝与藻类的间养不仅可以增产增收,还能净化水体环境;又如,将扇贝与海带进行间养,二者的产量均有显著提高,病害发生率却显著降低。秦皇岛市的扇贝养殖规模大,养殖户众多,可以考虑这种方式,通过复合生态养殖模式的构建,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
3.2 构建工厂化的海洋牧场
近年来,秦皇岛市在其海洋渔业的整体规划中已引入了“海洋牧业”这一概念,政府多方筹措,投入大量资金,通过向海洋定期投礁的方式,进行增殖放流,着手打造优质的“海洋牧场,”对本市渔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可以说,“海洋牧场”是建立水产养殖生态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向与途径。但在海洋牧场建设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养殖动物的遗传性污染与流行病高发的难题,对于这一情况,笔者建议秦皇岛市应减少散户浅海筏式养殖,可通过发展“工厂化”的海洋牧业养殖方式,采用网箱进行集约化养殖,开发养殖新设施,将工厂集约化养殖与海洋牧业完美融合,扬长避短,打造精品,从而实现对水产养殖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实行短期养殖及养殖区域互换的养殖方式
在秦皇岛市网箱养殖的相关实验中,与长期养殖相比,营养盐、硫化物等有害物因养殖时间短、沉积不多,所以短期水产养殖对养殖区域的水体污染更小。因此,实行短期养殖不失为一个解决海洋污染的新途径。同时,海洋区域具有自我修复与净化功能,为减少养殖业带来的污染,可尝试进行养殖区域经常更换的养殖方式,给养殖海域自我修复与净化的时间,从而减少污染的发生。
3.4 发展生物修复技术,改造水产养殖生态
面对水产养殖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选用生物技术这种污染进行水体净化与原位修复,无疑是确保秦皇岛市水产养殖生态循环模式构建的最佳途径。生物净化与修复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海洋微生物或部分水草等水生植物的成长发育与新陈代谢的过程,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例如,在水产养殖实践中,有研究者建议在水产养殖区域内通过投放光合菌等微生物来净化水质,实现有害物质的改造,帮助养殖动物生长,抑制流行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此,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人工微生物已成为发展生物修复技术的首选。
4 结语
从秦皇岛市水产养殖发展现状看,虽然养殖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作为经济新增长点的养殖产业也因污染环境的负效应而受人诟病。因此,打造秦皇岛市水产养殖生态循环模式势在必行。本文从多个角度对生态循环模式下的水产养殖路径进行了设想,水产品的养殖必须建立在安全质优环保的基础上才是人民群众与政府需要的产业发展方式,在这方面,秦皇岛市還需要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杜利强,李顺才. 秦皇岛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
[2] 赵蕾、杨子江.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的生态系统框架构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3]吴玉红.秦皇岛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2).
推荐访问: 秦皇岛 浅谈 水产养殖 构建 循环